close


這兩個名字,可以分開看,也可以放在一起。
分開,就是獨立的兩個人,有著不同的生命與角色;
但大多時候,這兩個名字都是一起出現的,這不只顯示一種私關係,更比較像是一個年代、一段歷史的象徵符號。
那個年代、那些歷史,離現在不遠,但對照當前的社會,卻彷如隔世。

我跟胡慧玲算是「網友」,
因為她一篇推薦《大聲誌》這本刊物的文章而認識,
然後她這段時間也寄了兩張明信片給我(from阿里山土耳其),
於是我想趁這次到台北的空檔去拜訪他們。

胡慧玲跟朋友說,她今晚要去「網交」!
(她的本意應該是要和網友見面的意思)
而且還是在公開場合(「希臘左巴」,師大夜市巷子裡),不知道她的朋友聽到有何感想?
我和同桌的友人急忙糾正說,這叫「網聚」!
「網交」是cybersex的意思。

四年級生的兩人,
有自己的部落格─「寫給台灣的情書」,
我問說,寫書、寫專欄跟部落格介面發表文章,感覺有何不同?
他們說,網友的互動非常有趣!

胡慧玲說她現在每天一早起床,就是先打開電腦,看部落格上的留言。
她也會使用sitemeter(計數器),還會研究裡頭的world map等等功能,
她說有北義大利和澳洲的網友會連到他們部落格,但是他們確定這兩個地方是沒有他們認識的人住在那裡,
而且澳洲的網友,一天都至少會(點擊)瀏覽部落格三次以上,胡慧玲直呼神奇!
林世煜還補充說,地圖上顯示的連結識在澳洲中部的沙漠地帶,不是在大城市,
他倆很好奇到底會是誰從那邊連到他們部落格。
嗯!這些的確很像「網友」見面的聊天話題。

其實我很不知道天高地厚,
去拜訪前,我連他們的書都沒認真翻過(不過話說回來,《我喜歡這樣想你》、《島嶼愛戀》早已絕版,很難買),
連他們現在在幹嘛都不知道,然後就跑去跟他們吃飯。
(印象中就是以前跟鄭南榕,及那緣的一起從事運動工作)
我事後回想吃飯的過程、聊天的狀況,
我覺得這是一次很可怕的經驗!

他們人很好,
我說「可怕」,原因可能有幾個:

一、
他們是走過台灣解嚴前後,那個最動盪不安年代的人,而且都是在最前線的運動場域中,
什麼不公不義、什麼大悲大痛沒有經歷過呢?
在他們面前能聊什麼?
生命之重,在他們面前相較也是微不足道的輕盈;而時下輕盈的話題又俗不可耐,
看來,好像是開不了口?!

二、
但這飯局是我主動邀約的,
且按照情境、情理、倫理上來說,
我是要主動多說點話、主動的「自我揭露」,
因為這不是訪談的場合,我一直去探問過去的歷史,這太沉重,也太隨便、不尊重(沒做功課);
我也不可能不開口,或是隨便丟問題,然後期待他們多說話,畢竟,他們還是長輩。

所以當胡慧玲問我為什麼要唸中山、為什麼要讀哲學的時候,
我好像回答的比在研究所面試時還要多、還要更戰戰兢兢。

三、
而且,他們在聽你講話的時候,幾乎是面無表情、身體沒有任何動靜的,
你講完了,他們也不會立即接話或是做什麼回應,
(一般來說,面對面與別人講話的經驗,應該都還是可以得到一些立即互動的反應)
這時的沉默是非常可怕的,
我講的話,make sense嗎?坦白、誠懇嗎?還是由不由衷?
是不是都被看眼裡?

而且很多問題,
都反而突然被拋回來:如果是你呢?你會怎麼處理?你覺得怎樣?......

就好像面對一面鏡子自言自語,
自己所有的言行舉止,
都會被鏡子如實的映射回來,
無處可躲。

我也有幾個四年級的朋友,
但從沒有過這樣的講話經驗。

但這也不是特別針對我吧,
就像「希臘左巴」的老闆,問我們這桌的人都是從事什麼工作,
因為在台北會用母語交談的人實在很少。
胡慧玲反問他:那你覺得呢?

但後來也因為這問題而聊開,
老闆也是愛看(非好來污)電影的影癡,
他說,今年上半年他心中的第一名是《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
我認同,同時也說,《縱慾》(The Free Willl)也可以並列,
老闆也點頭如搗蒜的贊成!

 

這篇不是口述歷史,也不是在介紹胡慧玲、林世煜,
資訊性的東西,網路搜尋就有很多了。
但話說回來,這些「資訊」,也未必就代表著什麼意義,
所以這也是我要去「網聚」的原因。


離開餐館,
他們兩人各自騎著腳踏車要回家。
我準備搭乘往南的客運回高雄,
在車上,電視播著新聞,最近是「解嚴」20周年紀念,
又剛好明年要大選,於是新聞整天充斥這些議題(其實只是符號加上消費)。
還是闔上眼睛睡覺比較好。

這是一個輕盈的年代,
每個人都想逃逸、都想遺忘,
很少有人認真的想投入什麼、背負什麼。

==
◎林世煜  著作

在異鄉發現台灣》(林世煜、胡慧玲)
台灣蔬果生活曆》(陳煥堂、林世煜)
台灣茶》(陳煥堂、林世煜)
都是為她dolce vita》(林世煜) 
《白色封印》(胡慧玲、林世煜)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李禎祥、林世煜、林芳微、胡慧玲、曹欽榮、鄭純宜等◎編撰)
人権への道 レポート・戦後台湾の人権》(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胡慧玲  著作
在異鄉發現台灣》(林世煜、胡慧玲)
我喜歡這樣想你》(胡慧玲)
島嶼愛戀》(胡慧玲)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胡慧玲)
草地醫生》(胡慧玲)
台灣共和國(上)(下)-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
臺北都會二二八》(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
淡水河域二二八》(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
台北南港二二八》(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
《白色封印》(胡慧玲、林世煜)
《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李禎祥、林世煜、林芳微、胡慧玲、曹欽榮、鄭純宜等◎編撰)
人権への道 レポート・戦後台湾の人権》(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


◎陳文成博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96%87%E6%88%90

◎真相‧緝凶‧追思: 陳文成事件二十周年祭(胡慧玲)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0702.htm

◎舞鶴的島國關懷:從餘生到亂迷——舞鶴VS.林世煜座談紀錄
http://blog.roodo.com/smallidea/archives/3487039.html

◎鄭南榕特輯(三立電視台)

 

◎《鳳凰》(盤古樂團獻給鄭南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gicome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