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6
宜蘭員山鄉  蓁巷生態池
(陳睿琳  攝)

※若看不到連結影片請按此:
http://www.im.tv/VLOG/Personal/327681/2568565

這是大家去找賴青松結束後,順便繞過去生態池玩的片段,
那邊剛好有一些大同鄉來的原住民在玩,順便教我們後空翻的跳水姿勢,
那天大家幾乎都下水了,
果然人見到自然、水與綠的環境時,自然的野性與童稚都會被召喚回來,
不管有無衣服可以換,都跳下去玩瘋了,酷!

這畫面很美!




※若看不到連結影片請按此:
http://www.im.tv/VLOG/Personal/327681/2568584

==
至於這生態池的由來,請見下面吳亭樺(財團法人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的說明: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在宜蘭已經超過十年了,
工作室以環境規劃專業為主軸,
同時從事許多社區工作與居民的培力,
這幾年涉入較多城鄉所的課程,
提供城鄉所研究生實務工作實習的機會。
負責人陳育貞長期是宜蘭社區大學「社區營造員」培訓課程的指導老師,
這個課程與實際的社區工作結合,
蓁巷社區在2003年參加這個培訓課程,
是陳育貞老師的學生。
當時我們正在進行「宜蘭童玩公園」的規劃,(當時的縣政府是打算把童玩節變成一個常設性的園區)
蓁巷社區與童玩公園的基地相鄰,
童玩公園的規劃中有許多的發展課題與之相關,
例如,
該如何避免大型文化設施對於周遭社區環境帶來衝擊,
另一方面我們試著與社區共同發展「童玩公園」就在「社區」裡的概念,
因此我們專業者與社區有了密切的互動。
在長期的社區工作中,
我們發現廣大的鄉村區其實是非常缺乏休閒空間的,
每每到了暑假,
有些鄉村區的家長們甚至會聯合起來,
每天租一台小巴士把自己的孩子們載到城裡的游泳池,
輪流擔任接送孩子的工作。
2004年,
我們完成了蓁巷社區的整體規劃,
發現了農田中有些水利池因為許多農地的休耕而大大超過目前農作灌溉的儲水需求量,
因此我們說服了地主「宜蘭農田水利會」將目前這個具有自然湧泉特徵的水利池釋放出來,
在維持長期之灌溉儲水功能的條件下,
將水利池結合社區休閒與風貌景觀目標,
轉變成為社區居民可以親水休閒、水生植物教學的生態池。

在改造水利池的過程中,
打掉了不必要的RC構造、降低路旁過高的RC護欄,
邀請宜蘭在地水生植物專家為社區民眾上課,
並一起研究人工浮島的設置要領,
策劃組成社區工班,
促成鄉公所改變徵求營造廠之邀標須知內容,讓它破格而得以結合社區工班一起操作。

這個生態池的每一塊石頭,
都是由社區的工班親手完成的,
生態池中的兩座浮島也大家一起動手做的,
生態池也反映出我們在童玩公園的規劃中提出的一項有關「水遊戲」概念---與環境融合的空間模式。
遊戲在泥土和水、綠之中,
感受那廣裘田園、遠方山脊天空線的美麗家鄉地景。
這個生態池雖然受到居民的喜愛,
只不過地主農田水利會看到人們「玩成這樣」,
曾要求我們把跳水的平台加上欄杆,
而之後持續推動類似性質的小空間,
都受到許多的束縛,
保守的官僚總是以「安全第一」為考量。
這個小故事其實呈現了,
在所謂「全球化」的年代,在大家都選擇「跨界」的同時,有些專業者卻反而選擇「駐地」作為實踐的方式。

 

==
另外,那裡有塊牌子寫著「水來水往‧管蓁巷」,
我當晚有問亭樺「管蓁巷」這地名的由來,
因為我知道在花蓮糖廠附近的大豐村,有條路叫「管真巷」,
我懷疑這是指同東西,因為「管蓁」跟「管真」台語唸起來音都一樣,
應該就是指「五節芒」這種草本植物(也叫「管芒」),
所以我們推測,應該就是該地以前長很多五節芒,所以才取為「管蓁/真」巷吧。
 
(這段是妖洞補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agicome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